摘要:压大小单双平台赚钱网站代理【www.robinhallart.com】娱乐平台是国际化的真人在线网络娱乐平台,一旦提到娱乐大多数的玩彩爱好者都是非常喜欢的,因为这里丰富的内容和真诚的服务,所以官网也吸引了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玩彩爱好者的关注。
中新社上海10月7日电 题:陈清泉院士“侨心”报国 推动汽车革命进入“下半场”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侨遍及全球,他们身上流淌中华民族的血液,传承中华文化,是中国与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使者。”印度尼西亚归侨、香港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亚洲电动汽车之父”陈清泉日前在上海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

印度尼西亚归侨、香港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亚洲电动汽车之父”陈清泉近日在上海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 中新社记者 范宇斌 摄

陈清泉1937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一个华侨家庭,多元文化的熏陶,使他具备多维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后,他以“侨心”报国,推动汽车革命,成为中国电动汽车技术的“领航员”。
陈清泉说,他很感激在印度尼西亚巴城中学就读的经历,“物理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教导我们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逻辑思维,且非常重视验算及实验验证,培养了我的基本功”。
巴城中学曾经每年举办纪念鲁迅的文学晚会。鲁迅精神对陈清泉的影响非常深远。“我从鲁迅身上学到善于分析社会的各种现象、敢于斗争等,希望自己也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做更多有意义的事。”陈清泉说。
中学时代,陈清泉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华侨学生一起看报纸、杂志,分析形势。听闻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他感到无比振奋。此后,他放弃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的机会,选择回中国求学。
“在印度尼西亚的经历让我们华侨从小就懂得爱国,个人命运与祖国相连,只有祖国强大了,华侨才有保障。”1953年,16岁的陈清泉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经过邮轮、火车和步行,第一次踏入国门。同年,他考入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机电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为方便照顾年迈的父母,陈清泉南下香港,并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课程。1982年,他博士毕业留校任教。
谈及与汽车结缘,陈清泉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当年在印度尼西亚经营一家公交公司。公司每次买来新车,他都争着要陪乘“试驾”,新款式、新性能让他着迷。但一进入维修车间,汽车立刻变得“很丑”,“维修工身上手上都是油污,我就想漂亮的汽车能不能不冒烟呢?”
后来,经过大量学习研究,陈清泉预判出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决定以此为研究方向。他创造性地把汽车、电机、控制等技术融合成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为现代电动车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他对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创新作出突出贡献。

1993年,他研发出首辆电动汽车概念车。陈清泉表示,研发过程中,困难挫折不可避免,但要坚持做下去。“搞科研,要有前瞻性思维,科学家就是要找出自然界的规律,造福人类。”

从科学到技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了解政策、市场、企业等,陈清泉多年来“瞄准”电动汽车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向,努力将一项项技术、理念实现产业化。
自1995年第一辆中国新能源车下线至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和出口国。

陈清泉判断,汽车革命的方向是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汽车革命‘上半场’是电动化,现在要进入‘下半场’,核心技术是汽车芯片和操作系统。未来汽车不再是单一的汽车产品,而是由传统代步工具向智能移动出行空间转变,实现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和人文网‘四网’融合。”
陈清泉说,从智能汽车到车联网,到智能交通,到智慧城市,再到智慧社会,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陈清泉提出“四网四流融合”理念,“四网”发展驱动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四流”融合。“汽车革命要与能源革命、信息革命联动,建立人文世界、信息世界、物理世界融合的创新体系。”他表示,未来,中国会成为世界电动汽车强国。“在转型期,我们更要勇于创新,占领制高点。”(完)
【港澳台专线】(八闽千姿)“台胞祖地”福建漳州搭“武台”续“武缘”
中新社漳州10月7日电 题:“台胞祖地”福建漳州搭“武台”续“武缘”
作者 张金川 廖珍妹
“台湾武术的根在大陆。”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武术协会原会长陈金水看来,漳州和台湾一海之隔,两地武术文化同宗同源、一脉相承。

9月20日,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闽台武术交流中心内的图文展示向参观者展现了两岸武术文化的一脉相承。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10月8日,第十五届海峡两岸中华武术大家练将在漳州市龙文区举行。深受两岸武术爱好者青睐的这一两岸武林盛事,又吸引约30名台湾武术爱好者跨海而来,同台表演、交流切磋,续写两岸“武缘”。
漳州是台胞主要祖籍地、闽南文化重要发祥地。陈金水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历史上不少精通武艺的漳泉籍将领,都曾被朝廷派驻台湾任职或在台湾传播武艺,把多种拳种以及狮法、民俗阵法传到了台湾。
今年74岁的陈金水曾八次应邀赴台交流。他说,多年来漳州以“武缘”结“人缘”,搭建起两岸武术爱好者切磋武艺的“武台”,两岸武术爱好者交流交往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
自2007年龙文区武术协会首办以来,海峡两岸中华武术大家练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四届,为两岸同胞以武会友、以武访亲、以武寻源搭建桥梁,留下许多佳话。即便在新冠疫情期间,漳台两地依旧线上进行武术展演,互动不间断。

今年2月,台北市武术团体代表重启“登陆”,赴龙文区参加“二月二龙抬头文化民俗活动暨漳台两地传统武术及人才交流联谊会”,切磋武艺,畅叙情谊。此次活动上,龙文区武术协会赠予台北市武术代表团一面上书“龙腾虎跃舞东风 两岸一家庆升平”的锦旗,台北市武术代表团回赠了台北市市长蒋万安题写的“武艺会友”条幅。
9月20日,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武术协会副会长黄勇生(左)、郑加坤(右)表演太祖拳。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为何龙文区持续开展两岸武术交流活动?去年接替陈金水出任龙文区武术协会会长的严育发告诉记者,漳州是福建传统拳种最多的地区,有太祖拳、何阳拳、白鹤拳、宋江拳等十种以上传统南拳,其中龙文区更是传统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民间习武之风尤盛。

在龙文,“忙时去耕田,闲时来练拳”是当地人自古以来的传统,现有30万总人口中习武者有近3万人,武馆多达28家。龙文区武术协会还编成武术基本功套路在辖区小学推广,让孩子们从小以武健身,并培养他们尚武爱国的民族精神。

龙文区景山街道梧桥社区檀林社有1400多人,其中习武者有老有少,年龄最大的达80多岁。檀林耀德堂武术馆就设在檀林社祖祠内,总教练陈和松说,武馆最多可容纳50人左右同时练武,“主要练习宋江拳,只教本村人,为公益性质,不收取费用”。
陈和松所说的宋江拳,全称为龙海宋江九州八挂阵,去年已被列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被列为省级“非遗”的何阳拳,于清道光年间传入漳州,已在龙文区步文镇田丰村沿袭160多年。
“何阳拳武术操分8个动作,包括武术的手型、步型、手法、肘法、腿法和身法,锻炼全面,富有刚阳之美。”何阳拳第五代主要传承人、龙文区武术协会副会长郑木春,长期从事传统武术教学和传播。2020年龙文区开展何阳拳武术操进校园活动后,他走进当地多所小学传武授艺,“这意味着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何阳拳,喜欢何阳拳”。
9月20日,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檀林耀德堂武术馆学员陈开木表演宋江长槌棍术。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近年来,龙文区多措并举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让武术不断“出圈”,造福海内外武术爱好者。严育发表示,中华传统武术不仅是一种健身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体现;通过海峡两岸中华武术大家练的不断举办,可以让更多人认识和喜爱传统武术,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展现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完)